眾生皆有病。
有一回和編劇友人上山探訪師父時,收穫了這麼一句話,讓我一直在思索,「病」真的只有不好的一面嗎?
譬如說我其實有一點孤僻症,需要大量獨處的時間,倘若沒有這些獨處,我確信自己寫不那些讓你們喜歡的故事;我還有健忘症,總是錯認人事物,所以我特別有「編故事」的能力,總是錯把牛頭對上馬嘴,還環環相扣、合情合理。
我這還是小病。在我們熟知的奇才裡,大部分好像都有一些異於常人的「症狀」,某一方面缺憾了,另一方面就有機會突出了,所以不要只看失去的,去另一頭得到吧!
好喜歡韋斯安得森導演的強迫症構圖,在那種極致對稱美學之下,劇情依舊能翻雲覆雨,帶著我們進入了「真實童話」裡。關於這位大導演讓大家比較熟知的作品,應該是「布達佩斯大飯店」。
作家王文華的「蛋白質女孩」也有類似的症頭,句子與句子的對稱之間,往往讓我忘記了故事,只顧得那些詞句還能怎麼的統一、整齊、立正站好。
到底那些創作是風格還是症狀,我不太清楚,不過一部以強迫症為主題的台灣電影「怪胎」即將在本週盛大上映,廖明毅導演同時身兼編劇與剪輯,已經榮獲多個影展的肯定,由林柏宏、謝欣穎主演。色彩、攝影、表演都使用了脫離寫實、比較「形式」的手法,相當值得去一探究竟,尤其,全片是以手機拍攝,好像是台灣第一部!
如果同病相依讓我們在一起,突然有一天,當中的一個人康復了該怎麼辦?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qoCwqnZ-f0
疫情期間,諸多台灣電影無奈延後上映,近期似乎要百花齊放了,我看了幾支預告,各有特色、形式多元,真好!大家都在進步!